2024年5月24日,郭海燕大使在《圭亚那纪事报》发表署名文章《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对圭合作机遇》。全文如下:
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,能源转型正在全球范围推进。作为负责任的大国,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,在满足国内需求、推动实现全球最高减排幅度的基础上,持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、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。圭亚那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和能源转型,中圭在新能源领域互利合作具有广阔空间。
一、中国重视新能源发展,产品优势显著。
以锂电池、光伏发电、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品历经数十年积累,取得长足发展。截至2023年,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连续8年全球第一,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全球第一,光伏装机规模连续10年全球第一。2023年,中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五成以上,中国市场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六成以上。中国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,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渴望实现能源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供不应求。过去10年,在中国产品的助力下,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%和80%。从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到充电一次续航1000公里的新型电池,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在全球领先。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·比罗尔指出,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,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,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。
中国新能源产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,主要是因为相关产业布局较早,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的技术优势,同时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、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等,形成了综合性的竞争优势。当然,也离不开企业家的不懈奋斗精神。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降低了中国新能源生产成本,提升了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可及性。可见,中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。
二、全球绿色产能不足,中国作出重要贡献。
当前,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,推进绿色转型的紧迫性持续上升。发展新能源产业、采用新能源产品,是应对相关紧迫形势、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。然而,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来看,当前全球新能源产品的产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。以新能源汽车为例,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,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,是2022年的4.5倍;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,是2022年的约4倍。各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,也需要新能源发电、储能设施的基础支撑。因此,中国新能源产业深度契合全球迫切需要,为包括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、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近期,有声音认为中国新能源“产能过剩”,这是没有根据的。以新能源汽车为例,2023年,中国总销售量为949.5万辆,本土销量占近九成,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特斯拉还要占到30%左右。可见,中国绝大部分产能都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,不存在产能过剩。正如有人呼吁的那样,我们不能谈到应对气候变化时,认为新能源产能不足,而在谈到中国新能源行业时,又指责产能过剩。这些指责出于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目的,却可能阻滞全球绿色转型,动摇气变合作信心,挫伤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投资合作的决心。
三、把握历史性合作机遇,实现中圭互利共赢。
圭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安全和能源安全,在开发油气的同时,坚持“净零”排放地位,高度重视能源转型,地区领导力日益增强。根据《低碳发展战略(2030)》,圭政府计划在2027年实现新能源占比达到50%,2030年达到70%,光伏发电将成为局域电网的主要能源,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。中国具有新能源产能、技术和工程优势,与圭高度互补,双方光伏合作已经起步,电动车合作市场潜力巨大。随着圭经济发展及地区一体化步伐加快,双方应着力把握能源转型带来的经济机遇,鼓励两国企业就合作生产、技术转让早作谋划,加强合作,实现互利共赢。